十大足球投注平台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深厚的纺织学科底蕴,以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对未来材料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将材料科学与纺织、生物、电子、能源等学科深度融合,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融合创新”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工程能力的材料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创新人才跨界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实现材料人才培养跃迁。
价值塑造:构建“月面国旗”引领的培根铸魂育人体系
学院将价值塑造置于人才培养首位,打造贯穿全程、独具纤维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以“月面国旗”涵养红色基因,实现培根铸魂、文化育人,构建“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名师导学”“三位一体”的培根铸魂育人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多层次贯通融合。
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开展“走进学校纺织科技馆、荆楚纺织非遗馆、国防教育馆,践行中国梦”的入学教育,院士牵头开设“尚美中国”“院长答疑课”“‘纤’进未来”等思政通识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
课程思政引领学生勇担使命。学院推动玄武岩纤维研制的故事、“月面国旗”研发团队的感人故事、芳纶纤维以及玄武岩纤维前沿应用案例等思政案例入培养方案、入教学大纲、入教案、入课堂,实现“全课程思政”,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科技报国使命感。
名师导学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学院构建“导学—前沿—茶座—产业”多维育人生态,常态化开展专业导学,打造“前沿+跨学科”高端论坛,并依托“师生茶座”、大国工匠和企业家讲座等平台,促进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与探究精神。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劳动模范等一批先进典型。
学科交叉:构建“纤维+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学院以专业基础知识为根本,优化重构以“通识、共性基础、专业核心、交叉融合、前沿拓展”五大课程群为主线的进阶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夯实学生的数理化基础,通过“工程案例强基补新、科研成果增优培新”优化课程内容。
学院以学科交叉知识为导向,构建以纤维材料为核心,与生物、电子、能源、环境等多学科深度交叉的课程体系,将前沿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系统整合与创新能力,有力支撑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学院获批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两个专业在高校本科专业监测评估工作中获评“A”等级,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获批省级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
数智赋能:推行“数字赋能、‘师—生—机’协同”的教学新方法
学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贯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确保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协调一致,构建面向未来的“虚实融合、数智赋能”教学模式。以数字化资源为支撑,系统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创设“AI+智慧教学空间”,建设智能体与知识图谱协同驱动的智能化课程体系,不断拓展智慧教学应用场景,夯实数字化教学底座,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转型,助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其在复杂情境下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加强教师数智素养建设,依托数智教学团队、智慧课程工作坊等载体,实施“教师数智素养提升工程”,持续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同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知识图谱课程4门、AI课程2门,累计获得教学成果奖12项,形成了一条可推广的数字化教学建设路径。
科教增慧:构建“四模块、五结合”跨界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学院推进学科资源助教辅学,构建了材料合成与制备、纤维性能分析、纤维成型与复合、材料结构与表征四个模块系列创新实验,将“实践与理论、虚拟与现实、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工程、教学与企业”紧密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创新实验体系,并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训练项目与毕业论文课题,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科研探索能力。
项目驱动科创竞赛。学院构建“国家—省部—学校”三级科研平台与校企实践平台协同育人机制,紧密依托国家纵向课题与产业横向项目,开发了涵盖纤维与医学、光电、电子、能源、环境等前沿方向的跨界融合创新创业项目近40项。 以此为基础,年均凝练毕业论文选题110余个,孵化高水平竞赛项目20余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国家、省部级赛事中获得奖项70余项。
未来,十大足球投注平台
将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跨学科课程交叉融合、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融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纤维材料人才而不懈奋斗。

中国教育报链接: //paper.jyb.cn/zgjyb/html/2025-10/13/node_144746.htm